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多子并非多福。


《化妆品报》记者 李硕
本周,国内上市美妆公司2022年业绩接连出炉,“多品牌战略”被写在几乎每家公司的财报之中。
面对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多品牌战略”被认为是美妆公司避免品牌单一化风险、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通常基于差异化的目标人群、技术路线,通过并购或内部孵化实现。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当前,欧莱雅集团、雅诗兰黛集团常作为“多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被广泛参照。
事实上,在收购兰蔻之前,欧莱雅用了数十年集中精力发展主品牌巴黎欧莱雅;横向扩张前,雅诗兰黛集团在很长时间里只有雅诗兰黛一个品牌。从发展轨迹来看,这两家公司多品牌矩阵的构建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就创立时长多在10年至20年的本土美妆公司而言,“搭建多品牌矩阵”是突破增长天花板的机会,但它同样存在隐忧。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市场定位不清晰
子品牌左右互搏
美妆公司打造品牌矩阵的核心在于:通过差异化定位的品牌,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进而扩大体量,并形成协同效应。然而,一旦子品牌间的差异化区隔做得不明显,就易演变成左右手互博的尴尬局面,让1+1<2。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土美妆公司对多品牌矩阵的搭建缺少整体规划,大多是照搬原有品牌成功经验打造新品牌。部分公司甚至由一个团队负责多个品牌,使得旗下子品牌的价格带、技术支撑及设计语言的同质化,甚至造成了品牌之间的“兄弟相残”。内耗之下,多品牌的最终效果还不如专注一个品牌。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不考虑自身优势
为了多品牌而多品牌
当下,庞大中国美妆市场蕴藏着诸多细分化机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皮肤类型对化妆品的需求各异,这为美妆公司四面出击、培育多品牌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若美妆公司只向外看市场需求,而不向内看自身擅长领域是否匹配市场需求,便会造成“为多品牌而多品牌”的摊大饼式发展。
在功效为王的年代,美妆公司技术壁垒的建立需要开发周期和大量的资源投入,但一家公司很难在多个领域建立起技术优势。

当一家在抗衰领域精耕多年的公司,不考虑自身优势便急忙入局敏感肌赛道时,不但需要为新品牌进入市场付出巨大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还要为此承担竞争失败的风险。可以说,并非基于自身优势的多品牌战略很难为企业锦上添花,反而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忽略成本压力
贪多嚼不烂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业务聚焦与扩展始终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品牌单一化存在市场风险高的问题,而品牌数量过载同样可能造成成本压力,阻碍企业的阶段性发展。
2021年以来,为集中精力发展高端品牌,资生堂出售了多个彩妆和个护品牌。宝洁、联合利华同样通过关停、出售旗下品牌不断“瘦身”。放眼国内,去年增速较快的珀莱雅和贝泰妮的主要营收依旧来自核心品牌——珀莱雅、薇诺娜,占比均超80%。
美妆品类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品牌,而品牌是一个建设、推广、维护的长期系统工程,在从流量红利转向品质红利的过程中,中国美妆市场不缺品牌,缺少的是经典品牌和科研体系构建。
创元集团的YES!IC、雅诗兰黛的Becca、宝洁的OPTE……无数的案例和实践证明,多品牌矩阵的打造要量力而行。对本土美妆公司来说,现阶段,利用大单品,先精耕好1-2个品牌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编辑:杨敬玲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 李佳琦 “隐退”,超级主播落幕

  • 中国化妆品离“10亿美元”超级品牌近了

  • 欧莱雅、宝洁先后栽跟头,这一赛道是陷阱吗

  • “平替”退潮,“贵替”来了!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本土美妆公司“多品牌战略”存隐忧丨每周一话

原创文章,作者:化妆品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22594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30日 下午6:02
下一篇 2023年 4月 30日 下午8: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