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短期靠营销,中期靠研发,长期靠品牌。


“中国化妆品企业的发展逻辑变了。”


在西安高新区一座工业园里,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感慨,“今天的企业,如果没有重视研发,就谈不上有战略,更不可能有未来。”


当研发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研发团队推到“台前”,行业也掀起了一场科学家的“争夺战”。


今年9月,珀莱雅与水羊股份相继任命魏晓岚、陈坚为首席科学官与首席科学家。8月,PMPM更是一口气将孙培文、李金华和廖峰纳入麾下,分别担任其首席科研官、首席配方科学家和研发合伙人。年初,李慧良也上任宜格集团首席科学家。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美妆品牌上市公司中,至少有80%的国货品牌设立了首席科学家相关职位,未上市的头部公司里,也有不少已布局。


而对于当前的研发热潮,行业也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觉醒,企业纷纷开始补足研发课,向国际巨头看齐;也有人说,这是企业在讲新的故事。而在分析机构眼里,这叫周期,“短期靠营销,中期靠研发,长期靠品牌”,只是现在,恰好到了中期。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研发实力做支撑  

争设首席科学家,补课基础研究


几天前,美国BeautyStreams美妆产业智库全球合伙人、上海家化原董事总经理王茁在朋友圈写道:“对于美妆企业来讲,技术到底是一种本事还是一个故事,到底是把技术本事变成一个故事,还是把技术故事当作一种本事?”


虽是对最近行业研发热潮的反思,但中国化妆品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已是肉眼可见,最直接的动作体现在对科学家相关高端人才的建设上。


在国内,最早设立首席科学家职位的化妆品企业,是上海家化。王茁回忆,“十五年前,我们把首席科学家和研发负责人分开设立,首席科学家关注基础研究,研发负责人专注具体的应用和项目。”


换句话说,中国化妆品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的区分,但在基础研究上始终没有实质突破。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十五年过去,而今,头部企业纷纷通过招募首席科学家,来补足在基础研究上落下的课,他们既有国家工程院院士,也有来自产业界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大咖,大致呈现四种局面。


1.国际大公司研发背景最吃香


吸纳一些有国际大公司背景的资深研发人员,往往是不少头部化妆品企业的首选。典型如珀莱雅及上美。


今年9月14日,珀莱雅宣布,前科蒂集团亚太区研发副总裁魏晓岚,出任珀莱雅CSO首席科学官,其有近20年全球化妆品研发经验,在化学材料、化妆品原料、配方开发和香水设计等方面成就卓著。


在招揽有国际大公司背景的科学家方面,上美更是下了“血本”。2021年,前宝洁首席科学家黄虎加入上美,与胡新成、付子华、内川惠一、山田耕作、谷口登志也、板谷行生等7位曾在资生堂、佳丽宝、联合利华等国际公司任职的科学家,构成了上美集团的全球研发领导核心。


2.生物医药学背景成“标配”


由于化妆品本身是作用于人体皮肤的产品,与生物学紧密关联,所谓“药妆同源”,因此有一定生物医药学背景的研发人员,向来受到头部企业的青睐。


比如,上海家化前首席科学家魏少敏,曾在法国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留法医生;丸美全人源胶原蛋白首席科学家熊盛,原本师从中国著名基因工程药物学家林剑,自身也是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近期上任水羊股份首席科学家的陈坚,既是国家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


3.皮肤科医师是新路子


在头部企业中,贝泰妮在首席科学家的配置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何黎本是昆明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皮肤科主任,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而“皮肤科医生推荐”曾是贝泰妮主力品牌薇诺娜的一大砝码,因此选择皮肤科医师担任首席科学家,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临床案例与数据,另一方面,这一身份也会给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背书。


更为重要的是,主攻敏感肌护理的薇诺娜,聚焦皮肤学级护肤市场,因此皮肤科医师背景的首席科学家,与品牌定位颇为匹配。


4.科学家级创始人:含着金钥匙出身


如果说从外部引入科学家凸显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那么,创始人作为首席科学家,则是把研发刻在了企业基因里。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其在胶原蛋白领域有着数十年的研究,并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在2000年成功研制出重组胶原蛋白核心技术,解决了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不够纯粹、活性较低、易变性等问题,也就有了巨子生物。


而今,巨子生物已成为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翘楚,其技术实力也为企业筑起了一道高墙。


此外,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郭学平,也是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其在玻尿酸领域有数十年研究,更是被称为“玻尿酸产业化第一人”。


化妆品观察了解到,也有部分头部企业目前未设置首席科学家一职,如伽蓝集团、百雀羚等,它们更为强调整个研发团队的成就和贡献。


总体而言,虽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倾向,但最终都指向了基础研究。在加入上美时,黄虎就表示,需要以产学研医的紧密合作扩大开放式创新,强化或健全基础研究。


据了解,目前化妆品基础研究主要围绕“动植物提取和分离精制技术”、“化学合成”、“生物发酵”和“合成生物学”四大技术展开。其中“化学合成”是在化妆品领域应用历史最长、最为成熟的技术,国外企业已在该领域耕耘了近百年;而“动植物提取和分离精制技术”和“生物发酵”当前最热门,“合成生物学”则被认为是能够引领未来的技术。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图源:中信证券


上述首席科学家的加盟,也确实让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基础研究上有了初步的成果。比如,近年来,上美的科学家们通过对“生物发酵”和“动植物提取和分离精制技术”两项技术的研究,相继推出了TIRACLE(双菌发酵成分)、AGSE(活性葡萄籽提取物)和AN+(青蒿油提取物)三项研究成果。


02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研发实力做支撑  

20年差距如何追赶?


显然,在科研上,中国化妆品企业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这注定是一项持久战。


今年6月,宜格集团首席科学家李慧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工程师对小黑瓶、小棕瓶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配方的比例上,连里面包含哪些杂质都分析得清清楚楚,但依旧没有仿制出来,这是为什么?”


一般来说,化妆品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原料、配方、工艺上。今天的国货企业不仅缺乏核心原料,而且在基础配方上同样存在差距。


以近期原料端专利到期的玻色因为例,由于欧莱雅出色的营销,其早已深入人心。但玻色因本身并非单一成分,而为复配溶液,合成高纯度的玻色因以及复配物的浓度比例搭配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使竞争者难以仿制。


一位行业资深研发人士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化妆品企业的工程师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配方研究上,且非基础配方的研究,而是根据原料商提供的数据和已经在市场端得到应用的一些基础配方进行微调,最后完成量产,甚至大多品牌依靠代工厂已有配方,几乎没有研发能力。


不过,近两年来,头部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正在不端加码。比如,2019~2021年,华熙生物的研发费率一直维持在5%左右,去年更是达到了5.75%。


而在研发团队建设上,国货头部企业也正迎头赶上。据化妆品观察此前统计,2021年,10家美妆相关上市公司的研发总人数达到2365人,其中,华熙生物、贝泰妮和丸美股份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已占到公司总人数的17.77%、9.92%和8.10%(详见《1954项专利背后的“研发争霸”》)。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据平安证券报告,2020年,欧莱雅全球研发人员数达4000人左右。截至2017年,宝洁全球研发人员更是超过7200人。


在行业资深科研专家刘玉亮看来,中国化妆品企业在研发上与国际大牌约有20年的差距,其中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企业不约而同设立首席科学家则是一大进步,“一些企业的创始人本身也是技术出身,所以我觉得行业一定会做好。”


而在王茁看来,中国化妆品企业要把研发做好,与企业的领导力有直接关系,“一个是企业家的领导力,他的研发观念和态度很重要;第二个是科学家的领导力,二者的互动结果,直接导致了研发成果的好坏。”

03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研发实力做支撑  

“短期靠营销,中期靠研发,长期靠品牌”


2021年,平安证券提出,中国化妆品行业面临的是一条“短期重视渠道与营销、中期专注产品与研发、长期投入于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王茁深以为然,“品牌资产才是一家化妆品企业的本质。”


据欧睿咨询披露的数据,2021年美国市场TOP15护肤品中,本土品牌占11席;日本TOP15护肤品,更全部被本土品牌包揽。反观中国市场,TOP3仍由欧美品牌占领,TOP15品牌中,也仅有百雀羚、自然堂、珀莱雅、薇诺娜4个本土品牌,这一竞争格局,相比2012年几乎没有大的变化。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图源:华福证券


“我们销的力度太大,但营做得不够,跟品牌建设相去甚远。为了出货,无所不为,这会损害品牌。但做品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王茁强调,互联网行业流行的MVP(最低限度有效产品)思维不能用在化妆品行业,“化妆品行业要第一次就给消费者精品。因为一次搞砸了,消费者就再也不会买你这个品牌了。只能通过成功来迭代,不能通过迭代来成功。


他认为,化妆品品牌建设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家精神,一个是时尚的创造能力,“过去一代中国化妆品企业,企业家精神比较充分,但时尚感、审美感不够;新一代创业者在审美上有进步,但百折不挠的企业家精神有欠缺。两个时代各缺一条腿,才造成今天多而不强、大而不强的局面。”


简而言之,我国化妆品仍是发展中化妆品。好在,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从业者所说,“国货品牌正从野蛮生长阶段,跨越到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长期发展阶段。”


至于怎么跨过去,可能需要一位“首席科学家”、一笔更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一个打持久战的决心。

广告分界线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相关阅读

1

1954项专利背后的“研发争霸”

2

资生堂/雅诗兰黛入局,打响中国原料战

3

今年双11,怎么赢?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END

“科学家大战”打响,到底是本事还是故事?

点这里,上品观APP了解更多资讯

原创文章,作者:化妆品观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ye.net/3418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0月 19日 下午10:00
下一篇 2022年 10月 20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